当前所在位置:

奢侈品的文化内涵

时间:2019-06-27

“奢侈品”其实是一个舶来概念,指的是英文中的luxury。什么是Luxury?牛津高阶辞典如此解释奢饰品: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;剑桥高阶辞典如此解释:something expensive which is pleasant to have but is not necessary;韦伯斯特辞典的解释则是:something adding to pleasure or comfort but not absolutely necessary。纵观这三本辞典,luxury的含义大致有三个重点:好的、贵的、非必需的。


  虽然中文解释的“挥霍浪费钱财,过分追求享受”大致也含有这三个特性,不过就表达来说,英文明显要中性许多,不算太过负面。


  不过即使是英文的解释,其实也不是一个好解释。好、贵、非必需这三个都是相对概念,用来作名词解释也许还行,但要做一些严格的学术探讨,恐怕就不行了,究竟多好、多贵、多非必需才算奢侈品。也许可以借助80/20法则来界定一下,同类产品中最好的20%产品,同时对于80%的人来说是昂贵而且非必需的产品,也许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之为奢侈品了。当然,80/20只是一个随便的说法,我们也可以在进一步细化,比如利用90/10再从奢侈品中划分出高级奢侈品。


  在这三个概念中,最好处理的应该是非必需这个概念。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这个产品的市场容量,看看究竟有多少人口能够拥有这件产品,大致就可以判断出这件成品的非必需程度了。比如说,每个人都要喝水,100%的占有率决定了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超级必需品;与此相反,仅有非常非常少数的人拥有私人飞机,所以对于绝绝大多数人,这都是非必需品。


  至于好的这个概念,就相对困难一些了。各花入各眼,所谓好坏有时候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。比如某位大师的设计,你喜欢得不得了,说非常好,他极其厌恶,说非常糟,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,没有定论。对于这种问题,你也许说可以通过众人评选通过大师指点来解决,但是我却喜欢更简单的做法——选取尽量客观的好坏标准来作为判断。比如说,就布料而言,200支的要好过100支的,这个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好坏比较;一块皮革,没有任何瑕疵的要好于有瑕疵的,这也是一个客观标准,如果尽量采用这些客观的东西去判断一件产品的好坏,虽然会带来缺点,比如忽略了诸如创意、艺术这些人性化的东西,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,那就是判断结果不会因人而异——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钻石,钻石的“好”就是通过一系列客观标准去度量,不存在太主观的成分。


  最后是贵,贵指的自然是价钱高,这个本来是很容易判断的一个东西,但是于我看来,仅仅价格本身的高低是不够的,即使是真实的成交价而非没有交易的漫天要价。在我看来,奢侈品的贵,应该是天然的昂贵,而非人为的昂贵,或者说市场策略的昂贵。什么意思呢?比如一些设计大师设计的名牌服装往往价格高昂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师收取的设计费用。可是这是一个固定成本,高昂的设计费用并不天然导致高昂的成本——只需要大量生产,就可以将成本摊薄,事实上前年开始众多平价服装品牌与大牌设计之间的合作比如Matthew Williamson帮Debemhams,Philip Treacy帮Mark & Spencer设计服装就证明了这一点。现在许多名牌服装卖得贵,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动缩小目标顾客,通过厚利少销的策略来实现利润。于我看来,这种得贵,并不能算上奢侈品的“贵”。奢侈品的贵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平均成本的贵,更应该体现在边际成本的贵。比如说为什么定制西装、定制皮鞋毫无疑问都是奢侈品,就在于他们那种天然的贵。这些产品的贵除了用料以外,关键便是那些制衣、制鞋大师本身的工艺,而这种工艺是不可量产的,每一件产品的边际成本都大致接近他的平均成本(当然还有企业运营、推销的固定成本要分摊进去),这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奢侈品。我向来认为,让奢侈品“贵”起来的,第一是用料,第二是工艺,最后才是设计。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那些稀缺的而且无法量产的东西,好的原料如此,好的工艺也是如此,但是设计却未必如此。